服务热线: 0791-88153756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聚焦

即时新闻

全领域全链条提升江西科技创新能力

更新时间:2024-12-09 09:33:36

   编者按 为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和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会同省社科规划办设立了15项省社科基金专项课题,目前,已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今天起,《学与思周刊》将择优对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刊发,敬请读者留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江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省委提出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领科技强省建设,加快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近年来,我省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兴赣六大行动”为有力抓手,全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教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截至今年8月,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64.5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95个百分点。加快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在全领域全链条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围绕产业补链强链打造科创项目洼地、围绕企业赋能提级进行科创主体培优、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科创能力提升、围绕集聚科创人才优化科创环境,打造我省更高能级的科创平台载体,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更加坚实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围绕产业补链强链打造科创项目洼地。针对目前我省“一核十城多链”的区位优势发挥不够的问题,在产业补链方面,充分发挥我省产业基础、技术要素等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发展规划、选准赛道、精准发力,构筑产业发展优势。要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创新资源积聚和优化配置,用好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南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强化重大科技专项攻关,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切实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在产业强链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企业和标杆企业。强化要素保障,细化政策举措,完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建立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此外,要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对接协同,推动平台与实体、研发与产业紧密结合,打造更多“科创飞地”。例如,强化南昌创新“头雁”地位,充分发挥赣江新区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一市一城、因城施策”,统筹南昌航空、中国(南昌)中医药、南昌VR、赣州稀金、鹰潭智慧、上饶大数据六大科创城建设,积极引导地方发挥主体作用,优化科创城空间和产业布局。

  围绕企业赋能提级进行科创主体培优。更好发挥我省科创主体集聚优势,一要积极对接落实企业奖补政策,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热情,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梯次培育科技企业,搭建众扶平台,引导集聚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以厂所联动为牵引,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集成化研发服务集团,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产业化水平,面向未来需求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二要进一步整合产业链条、强化区域联动,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我省,并且持续完善企业“小入科、科升高、高改股、股上市”的梯度培育机制。三要督促企业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道路,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领域,强化资本市场对接,将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发展成以独角兽(潜在、种子)、瞪羚(潜在)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性企业。四要大力提升国有企业创新水平。推进企业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充分发挥集团的产业引领带动作用。

  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科创能力提升。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高成果转化承接力,要建立“政府引题、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平台答题”长效合作模式,打通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加快重大成果转化应用。将“智联江西”融入“数字江西”,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标杆示范应用,建设公共服务和行业应用平台,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物联网产业。另一方面,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权属等制度改革落实,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支持力度,发挥其骨干引领作用。大力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对接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兼并重组。此外,要建立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打造服务网络,拓展江西省网上常设技术市场(创新城)平台功能,建设科技大市场,打造一流交易平台,推动形成现代技术市场发展新格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围绕集聚科创人才优化科创环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全面加强人才引育,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拓宽招才引才渠道。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通过统筹科技人才计划,精简人才“帽子”,改进科技人才项目评审,优化科技人才经费使用,优化过程管理,让各类科技人才心无旁骛搞科研。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服务,提升项目支持、平台建设、奖励推荐、创业服务、带培研修、联系对接和主题活动的服务水平。二要持续优化“青年科技人才-赣鄱俊才-赣鄱英才-国家级科技人才-院士”梯次引育体系。积极推进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申报工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精准匹配申报信息、辅导申报主体高效申报。三要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的布局建设,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共建博士后工作站、校外培养基地等方式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机制。优化复合型人才的引进激励机制,面向全球引进关键领域的高水平科研人才,为我省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江西财经大学 吴志军 徐铭蔓)